中华文明史:明清社会变迁与早期全球化
中华文明史:明清社会变迁与早期全球化
中华文明史:明清社会变迁与早期全球化
(Histor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Social Change and Early Globalization in Ming-Qing China)
(2023.09.03修訂)
课程代号:HI943
上课时间:周二, 9-10節(16:00-17:40),共16周
上课地点:闵行校区‧ 东中院1-202
学时与学分:32课时‧2学分
授课语言: 普通话
任课教师: 邱澎生(pengshan1963@sjtu.edu.cn)
助教: 李文清 (1623101582@qq.com)
課綱
课程简介
本课程由明清中国历史变迁反思「早期全球化」历程。全球化是个兼具学术讨论与政策辩论的复杂议题,它既是已发生的过去历史,也是仍在持续演化的未定前景。追索广义「全球化」或是16世纪以来「早期全球化」的长期演变历程,不宜直接将其等同于「西方化」或是「现代化」,若能跳脱「以西方为中心」的既定视野,审慎凝视不同地区、文明与国家「既各自、又共同」发生的历史变动,考察不同地区民众如何因应16世纪海内外贸易促使物品与人员加速流动,以及伴随而来经济政治制度与思想观念加速变化的种种具体历程,认真对待不同地区民众「自身的」历史发展轨迹,以及不同地区民众之间「互为主体」的历史变动过程,相信会对全球化这一重要历史现象与未来发展带来更细致的认识与反省。以明清中国社会变迁为观察平台与对话中介,本课程希望与同学一起认识并反思全球化这一持续进行的复杂历史现象。
評核方法及作業:
本课程由教师演讲相关内容,并鼓励同学在课堂共同讨论。评分包括期末报告(70%)以及平时成绩(30%)两大项;期末报告为一篇大约六至八千字的读书报告,平时成绩则以课堂讨论与课后提问为主。
学习目标:
- 认识明清中国社会变迁各方面的重要变化。
- 探究「早期全球化」的历史内涵,更长期而全面地理解「全球化」议题。
- 学习「不卑不亢」地认识我们自身的历史文化,并理解现代文明演变历程。
课程进度与各讲主题:
第1讲‧早期全球化视野下的明清中国史(09/12)
第2讲‧基调与变奏:由宋元海外贸易到「郑和下西洋」
第3讲‧朝贡与互市:民族国家兴起前的亚洲秩序
第4讲‧农业即企业?经济作物与美洲作物的深远影响
第5讲‧商帮与海盗的兴起:合伙入股与非法入伙的选择
第6讲‧安土重迁?国内移民与海外垦殖运动
第7讲‧物质与欲望:十六世纪以后的中国「消费社会」
第8讲‧「制度化过程」一:受到货币经济冲击的明清「工作伦理」
第9讲‧「制度化过程」二:「闭关自守」问题以及明清商业法律发展
第10讲‧「制度化过程」三:明清政府「抑商」吗?商与官的权钱交易
第11讲‧重新定位自我:儒家真抗拒变化吗?「西学」在明清的传播
第12讲‧持续妆点他者:明清「天朝上国」了吗?西方意像的巨变
第13讲‧若明清社会变迁真有重要意义,则晚清中国何以既贫且弱?
核心教科书与各讲参考书目
一、核心教科书
- 李伯重,《火枪与账簿:早期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与东亚世界》,北京:三联书店,2018。
- 彭慕兰(Kenneth Pomeranz)、史蒂文‧托皮克(Steven Topik),《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黄中宪、吴莉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
二、各讲参考资料 (請參閱課程詳細書單)
课程总结:
日期 | 详细信息 | 截止时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