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大纲

《工程与社会》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基本信息(Course Information)

课程代码

Course Code

ME2201

*学时

(Credit Hours)

32

*学分

Credits

2

*课程名称

Course Name

(中文)工程与社会

(英文)Engineering and Society

课程性质

(Course Type)

专业通识核心课

授课对象

Audience

本科生

授课语言

(Language of Instruction)

中文

*开课院系

School

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

先修课程

Prerequisite

授课教师

Instructor

陈江平、胡海涛

课程网址

(Course Webpage)

好大学在线:https://www.cnmooc.org/portal/course/6539/18842.mooc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工程与社会是机械类和动力类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通识核心课,作为工程类的基础课程。本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工程伦理、工程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区别与协调,涵盖工程伦理与道德、工程架构、工程交流与团队合作、工程写作与人文素养、工程实施与管理等内容。工程伦理与多数情况下工程师需要遵循的一系列道德标准有关,从工程实践的社会伦理纬度审视工程,其核心则是一种职业伦理;而工程架构、管理与交流,是从实际案例出发,在工程与社会间建立的关键性联系。第一部分建立在哲学四大范畴的基础上,由工程伦理、工程哲学和案例研究方法组成;第二部分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分组展示交流。

通过工程伦理学的授课和实际工程案例的探讨等,能够了解工程中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与职业素养,认识到工程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区别与协调关系。从案例中学会如何履行职业责任、完成工作使命,避免潜在危害的发生。

*课程简介(Description)

As a basic course of engineering, Engineering and Society is a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 among students majoring in mechanical and power engineering. The main course contents include engineering ethics, and the relationship/difference and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society, covering the engineering ethics and morality, engineering structure, engineering communication and team work, engineering writing and humanistic quality, engineering implementation and management. The part of engineering ethics is to study the ethical standards for engineers to follow which can apply to most circumstances that arise on the job, and the core is a kind of professional ethics with regarding to the social ethics of engineering practice; meanwhile, the latter is associated with the key link between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social professional operation at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cerning the actual case. The first part is composed of ethics, philosophy of engineering, and the engineering ethics case study methodology, based on the four major categories of philosophy; the main content of the second part is case study and presentation, which is student-centered.

Through teaching the engineering ethics and discussing the practical engineering cases, the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in actual engineering,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quality, and can recognize the relationship, the difference and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engineering and society. The students will learn the method for avoiding the occurrence of potential hazards and better commitment to the society, and learn how to fulfill the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 and the mission from the individual case.

 

课程教学大纲(course syllabus)

*学习目标(Learning Outcomes)

1. 掌握工程、工程社会学、工程伦理基本概念;了解工程与社会的关系,学会处理工程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客观评价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健康、安全、法律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工程伦理带来的法律及文化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2)

2. 掌握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能够正确评价工程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7.2)

3.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深入理解个人、工程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培养爱国精神;(8.1)

4. 培养人文科学素养,深入理解工程伦理相关概念和基本规范,培养工程伦理意识,理解职业道德和规范;(8.2)

5. 在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规范,提高工程伦理决策能力,履行社会责任;(8.3)

6.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有效沟通及交流能力;(9.2)

7. 提高工程交流及写作能力,培养有效沟通及交流表达能力,包括撰写报告、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10.1)

8. 认识和理解工程管理的基本概念和一般流程。(11.1)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指标点的支撑关系

 

课程目标

毕业要求指标点

课程目标1

6.2 (对应的毕业要求见附表)

课程目标2

7.2 (对应的毕业要求见附表)

课程目标3

8.1 (对应的毕业要求见附表)

课程目标4

8.2 (对应的毕业要求见附表)

课程目标5

8.3 (对应的毕业要求见附表)

课程目标6

9.2 (对应的毕业要求见附表)

课程目标7

10.1 (对应的毕业要求见附表)

课程目标8

11.1 (对应的毕业要求见附表)

 

 

*教学内容、进度安排及要求

(Class Schedule

& Requirements)

 

教学内容

学时

教学方式

作业及要求

课程思政融入点

考查方式

对应

课程目标

课程导论/工程教育挑战及人才需求

3

课堂教学

工程教育挑战及人才需求;收集伦理案例

培养爱国精神与专业热情

课堂提问

课程目标1~3

工程、社会与伦理

3

课堂教学与讨论

工程、社会与伦理;工程伦理案例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了解国家制度优势

讨论

课程目标1

工程伦理概念、必要性与伦理立场

3

课堂教学

伦理概念与伦理立场

培养伦理规范,提高伦理决策能力

课堂提问

课程目标1~5

伦理困境与伦理问题分析方法

3

课堂教学

伦理困境与工程伦理案例分析

培养伦理意识

课堂提问

课程目标1~5

工程风险、利益处理及伦理问题分析

3

课堂教学及分组讨论

查阅典型案例,进行案例分析

了解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工程风险与利益处理,学会处理工程伦理问题

作业评分

课程目标1~5

 

工程伦理案例分析

3

分组展示实践

典型伦理案例分析

学习工程伦理典型案例、掌握工程伦理问题分析方法

分组展示

作业评分

课程目标1~5

工程架构、分析工具

2

课堂教学

掌握工程架构及分析工具,典型工程案例分析

学会工程架构的分析工具、工程架构方案

分组展示

作业评分

课程目标8

报联商、工程交流与沟通

2

课堂教学

掌握沟通联络技巧

掌握沟通联络技巧

课堂提问

作业评分

课程目标

6-7

科技报告、论文写作及学术伦理

2

课堂教学

PPT分组展示

学术伦理

课堂提问

作业评分

课程目标

6-7

国际化视野与人才育成体系

3

特邀报告及实践

特邀报告感想

了解国际企业人才育成机制与体系,培养综合能力

课堂提问

作业评分

课程目标5~8

了解典型工程,如何做好工程

3

典型工程参观

理解工程的实施步骤与方法;结合案例,以小组形式查找相关工程实践案例,进行小组讨论

了解工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回避;-

小组汇报展示

课程目标1~2

课程目标6

课程目标8

针对学科专业的工程与社会思考(2035未来社会思考)

3

分组展示及作业

针对学科专业,完成工程与社会的思考

(2035未来社会思考)

认识工程与社会的关联性、各向价值重要性,培养专业热情,展望未来社会及专业发展

大作业及课堂展示汇报

课程目标

1~8

 

 

*考核方式

(Grading)

最终成绩由课堂表现、平时作业成绩、大作业、期末成绩等组合而成。各部分所占比例如下:

1)平时成绩:50%

课堂表现20%,考核参与课堂教学情况。以分组展示的方式进行考核,主要考核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及小组交流表现。【备注:根据分组展示情况和工作量的差异,将课堂成绩占比进行调整,范围为10%-30%。】

平时作业成绩:30%。以写作作业、参观和特邀报告的感想进行考核,主要考核参观学习情况、掌握的法规政策规范、特邀报告的收获、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及文档撰写的能力,以及关于工程与社会的思考、工程伦理意识培养、人文社科素养、爱国精神等。【备注:根据平时作业的次数,将平时作业成绩占比进行调整,范围为10%-30%。】

2)期中成绩:20%. 考核针对工程伦理的分析与思考,考核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和规范、价值观、工程伦理意识、工程与社会的关系及影响的思考以及表达能力。

3)期末大作业成绩:30%。针对未来学科发展的专业思考,主要考核分析和解决工程伦理及工程问题的能力,对学科发展的思考、对学科进展的动态把握和分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人文素养、遵守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社会责任,理解评价工程对可持续发展和环境的影响,以及语言及文字表达能力。

 

【备注:根据平时作业量、期中展示工作量和期末展示工作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调整范围满足上述规定的占比范围,并保证成绩占比总和为100%。】                

评分内容

平时作业1(10分)

平时作业2(10分)

平时作业3(10分)

课堂表现(20分)

期中展示(20分)

期末展示(30分)

课程目标1

5

/

/

/

/

5

课程目标2

/

/

/

/

5

5

课程目标3

5

/

/

10

/

/

课程目标4

/

/

/

5

5

/

课程目标5

/

/

/

5

5

/

课程目标6

/

/

/

/

5

5

课程目标7

/

5

10

/

/

5

课程目标8

/

5

/

/

/

10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

 

考核方式

课程

目标

平时成绩

(50%)

期中展示

(20%)

期末展示

(30%)

课程目标权重()

课程目标达成度

()

课程目标1

a11

a12

a13

课程目标2

a21

a22

a23

课程目标3

a31

a32

a33

课程目标4

a41

a42

a43

课程目标5

a51

a52

a53

课程目标6

a61

a62

a63

课程目标7

a71

a72

a73

课程目标8

a81

a82

a83

课程总体目标达成度()

各课程目标达成度加权求和,为:

 

 

*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

 

考核

方式

基本要求

评价标准

90-100

80-89

70-79

60-69

0-59

平时作业110%

课程目标1:能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工程活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6.2)

按时交作业;对工程活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的基本概念理解准确、分析过程清晰。

按时交作业;对工程活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的基本概念理解较准确、分析过程较清晰。

按时交作业;对工程活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的基本概念理解较准确、分析过程基本清晰。

按时交作业;对工程活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的基本概念理解基本准确、分析过程基本清晰。

未按时交作业;有抄袭现象;对工程活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准确、分析过程不清晰。

课程目标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8.1)

按时交作业;对正确的价值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国国情的基本概念理解准确、分析过程清晰。

按时交作业;对正确的价值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国国情的基本概念理解较准确、分析过程较清晰。

按时交作业;对正确的价值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国国情的基本概念理解较准确、分析过程基本清晰。

按时交作业;对正确的价值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国国情的基本概念理解基本准确、分析过程基本清晰。

未按时交作业;有抄袭现象;对正确的价值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国国情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准确、分析过程不清晰。

平时作业210%

课程目标7:能够就专业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10.1)

按时交作业;对有效沟通的基本概念理解准确、分析过程清晰。

按时交作业;对有效沟通的基本概念理解较准确、分析过程较清晰。

按时交作业;对有效沟通的基本概念理解较准确、分析过程基本清晰。

按时交作业;对有效沟通的基本概念理解基本准确、分析过程基本清晰。

未按时交作业;有抄袭现象;对有效沟通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准确、分析过程不清晰。

课程目标8:掌握工程管理原理和技术经济分析。(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11.1)

按时交作业;对工程工程管理原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理解准确、分析过程清晰。

按时交作业;对工程工程管理原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理解较准确、分析过程较清晰。

按时交作业;对工程工程管理原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理解较准确、分析过程基本清晰。

按时交作业;对工程工程管理原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理解基本准确、分析过程基本清晰。

未按时交作业;有抄袭现象;对机械工程行业相关的工程管理原理和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准确、分析过程不清晰。

平时作业310%

课程目标7:能够就专业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10.1)

按时交作业;对有效沟通的基本概念理解准确、分析过程清晰。

按时交作业;对有效沟通的基本概念理解较准确、分析过程较清晰。

按时交作业;对有效沟通的基本概念理解较准确、分析过程基本清晰。

按时交作业;对有效沟通的基本概念理解基本准确、分析过程基本清晰。

未按时交作业;有抄袭现象;对有效沟通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准确、分析过程不清晰。

课堂表现(20%

课程目标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8.1)

按时出勤;对正确的价值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国国情的基本概念理解准确、分析过程清晰。

按时出勤;对正确的价值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国国情的基本概念理解较准确、分析过程较清晰。

按时出勤;对正确的价值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国国情的基本概念理解较准确、分析过程基本清晰。

按时出勤;对正确的价值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国国情的基本概念理解基本准确、分析过程基本清晰。

未按时出勤;对正确的价值观、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国国情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准确、分析过程不清晰。

课程目标4: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素养、社会责任感。(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8.2)

按时出勤;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素养、社会责任感的基本概念理解准确、分析过程清晰。

按时出勤;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素养、社会责任感的基本概念理解较准确、分析过程较清晰。

按时出勤;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素养、社会责任感的基本概念理解较准确、分析过程基本清晰。

按时出勤;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素养、社会责任感的基本概念理解基本准确、分析过程基本清晰。

未按时出勤;对人文社会科学的素养、社会责任感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准确、分析过程不清晰。

课程目标5: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社会责任。(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8.3)

按时出勤;对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概念理解准确、分析过程清晰。

按时出勤;对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概念理解较准确、分析过程较清晰。

按时出勤;对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概念理解较准确、分析过程基本清晰。

按时出勤;对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概念理解基本准确、分析过程基本清晰。

未按时出勤;对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准确、分析过程不清晰。

课程目标6:能够与团队其他成员进行有效沟通,倾听团队其他成员的意见与建议,能够担任团队任何角色。(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9.2)

按时交作业;对有效沟通的基本概念理解准确、分析过程清晰。

按时交作业;对有效沟通的基本概念理解较准确、分析过程较清晰。

按时交作业;对有效沟通的基本概念理解较准确、分析过程基本清晰。

按时交作业;对有效沟通的基本概念理解基本准确、分析过程基本清晰。

未按时交作业;对有效沟通的基本概念理解不准确、分析过程不清晰。

期中展示(20%

课程目标2:能够理解和评价复杂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7.2)

小组表现突出,分工合理明确,配合有效;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配合流畅、条理清晰、科学合理、自信心充足。

小组表现较突出,分工合理明确,合作良好;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配合较好、条理较清晰、科学合理、自信心充足。

小组表现较好,分工较明确,合作较好;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配合较好、条理基本清晰、基本合理、有一定自信心。

小组表现一般,分工较明确,合作一般;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协调不够、条理基本清晰、表现一般。

小组表现较差,分工不合理,配合不到位;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缺乏配合、条理不清晰、表现较差。

课程目标4: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的素养、社会责任感。(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8.2)

小组表现突出,分工合理明确,配合有效;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配合流畅、条理清晰、科学合理、自信心充足。

小组表现较突出,分工合理明确,合作良好;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配合较好、条理较清晰、科学合理、自信心充足。

小组表现较好,分工较明确,合作较好;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配合较好、条理基本清晰、基本合理、有一定自信心。

小组表现一般,分工较明确,合作一般;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协调不够、条理基本清晰、表现一般。

小组表现较差,分工不合理,配合不到位;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缺乏配合、条理不清晰、表现较差。

课程目标5:能够在工程实践中,理解并遵守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规范,履行社会责任。(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8.3)

小组表现突出,分工合理明确,配合有效;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配合流畅、条理清晰、科学合理、自信心充足。

小组表现较突出,分工合理明确,合作良好;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配合较好、条理较清晰、科学合理、自信心充足。

小组表现较好,分工较明确,合作较好;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配合较好、条理基本清晰、基本合理、有一定自信心。

小组表现一般,分工较明确,合作一般;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协调不够、条理基本清晰、表现一般。

小组表现较差,分工不合理,配合不到位;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缺乏配合、条理不清晰、表现较差。

课程目标6:能够与团队其他成员进行有效沟通,倾听团队其他成员的意见与建议,能够担任团队任何角色。(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9.2)

小组表现突出,分工合理明确,配合有效;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配合流畅、条理清晰、科学合理、自信心充足。

小组表现较突出,分工合理明确,合作良好;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配合较好、条理较清晰、科学合理、自信心充足。

小组表现较好,分工较明确,合作较好;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配合较好、条理基本清晰、基本合理、有一定自信心。

小组表现一般,分工较明确,合作一般;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协调不够、条理基本清晰、表现一般。

小组表现较差,分工不合理,配合不到位;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缺乏配合、条理不清晰、表现较差。

期末展示(30%

课程目标1:能正确认识和客观评价工程活动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6.2)

小组表现突出,分工合理明确,配合有效;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配合流畅、条理清晰、科学合理、自信心充足。

小组表现较突出,分工合理明确,合作良好;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配合较好、条理较清晰、科学合理、自信心充足。

小组表现较好,分工较明确,合作较好;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配合较好、条理基本清晰、基本合理、有一定自信心。

小组表现一般,分工较明确,合作一般;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协调不够、条理基本清晰、表现一般。

小组表现较差,分工不合理,配合不到位;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缺乏配合、条理不清晰、表现较差。

课程目标2:能够理解和评价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7.2)

小组表现突出,分工合理明确,配合有效;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配合流畅、条理清晰、科学合理、自信心充足。

小组表现较突出,分工合理明确,合作良好;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配合较好、条理较清晰、科学合理、自信心充足。

小组表现较好,分工较明确,合作较好;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配合较好、条理基本清晰、基本合理、有一定自信心。

小组表现一般,分工较明确,合作一般;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协调不够、条理基本清晰、表现一般。

小组表现较差,分工不合理,配合不到位;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缺乏配合、条理不清晰、表现较差。

课程目标6:能够与团队其他成员进行有效沟通,倾听团队其他成员的意见与建议,能够担任团队任何角色。(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9.2)

小组表现突出,分工合理明确,配合有效;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配合流畅、条理清晰、科学合理、自信心充足。

小组表现较突出,分工合理明确,合作良好;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配合较好、条理较清晰、科学合理、自信心充足。

小组表现较好,分工较明确,合作较好;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配合较好、条理基本清晰、基本合理、有一定自信心。

小组表现一般,分工较明确,合作一般;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协调不够、条理基本清晰、表现一般。

小组表现较差,分工不合理,配合不到位;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缺乏配合、条理不清晰、表现较差。

课程目标7:能够就工程问题与业界同行及社会公众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包括撰写报告和设计文稿、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10.1)

小组表现突出,分工合理明确,配合有效;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配合流畅、条理清晰、科学合理、自信心充足。

小组表现较突出,分工合理明确,合作良好;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配合较好、条理较清晰、科学合理、自信心充足。

小组表现较好,分工较明确,合作较好;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配合较好、条理基本清晰、基本合理、有一定自信心。

小组表现一般,分工较明确,合作一般;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协调不够、条理基本清晰、表现一般。

小组表现较差,分工不合理,配合不到位;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缺乏配合、条理不清晰、表现较差。

课程目标8:掌握工程的工程管理原理和技术经济分析。(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11.1)

小组表现突出,分工合理明确,配合有效;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配合流畅、条理清晰、科学合理、自信心充足。

小组表现较突出,分工合理明确,合作良好;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配合较好、条理较清晰、科学合理、自信心充足。

小组表现较好,分工较明确,合作较好;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配合较好、条理基本清晰、基本合理、有一定自信心。

小组表现一般,分工较明确,合作一般;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时协调不够、条理基本清晰、表现一般。

小组表现较差,分工不合理,配合不到位;答辩陈述和回答提问缺乏配合、条理不清晰、表现较差。

*教材或参考资料

(Textbooks & Other Materials)

参考教材:

[1]     《工程与社会》,陈江平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

其它

More

备注

Notes

备注说明:

1.带*内容为必填项。

2.课程简介字数为300-500字;课程大纲以表述清楚教学安排为宜,字数不限。

 

 

 

 

2023-2024年度《工程与社会》课程考核合理性确认与审核表

教学班代码:(2023-2024-1)- ME2201-X

 

 

课程考核合理性审核内容

课程目标点

对应的毕业要求指标点

考核内容

目标分值代号

目标分值

考核形式

课程考核内容对课程目标点的支撑情况说明

课程目标点的考核方案合理性审核意见

课程目标1

掌握工程、工程社会学、工程伦理基本概念;了解工程与社会的关系,学会处理工程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客观评价科学技术、工程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健康、安全、法律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工程伦理带来的法律及文化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6.2

平时课堂成绩及作业

a11

5

平时课堂问答/平时作业(课程目标1对应的作业分数5分,在平时作业总分50分中的占比为10%)

平时课堂问答内容涵盖社会、健康、安全、法律、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以及文化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等相关基本知识点;期末展示内容涵盖工程与社会关系的分析,工程对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知识点;内容难度适中,体现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形式与分值是否合理、并能够支撑课程目标1?

 

R是 £否

期末分组答辩展示

a13

5

期末分组展示PPT及书面报告(课程目标1对应的期末展示分数5分,在期末展示总分30分中的占比为16.7%)

课程目标2

掌握工程问题的工程实践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能够正确评价工程对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7.2

期中分组答辩展示

a22

5

期中分组展示PPT及书面报告(课程目标2对应的期中展示分数5分,在期中展示总分20分中的占比为25%)

期中展示和期末展示内容涵盖工程伦理的分析与思考、学科发展的思考,理解应承担的责任。

考核内容、形式与分值是否合理、并能够支撑课程目标2?

 

R是 £否

期末分组答辩展示

a23

5

期末分组展示PPT及书面报告(课程目标2对应的期末展示分数5分,在期末展示总分30分中的占比为16.7%)

课程目标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深入理解个人、工程与社会的关系,了解中国国情,培养爱国精神;

8.1

平时课堂成绩及作业

a31

15

平时课堂问答/平时作业(课程目标3对应的作业分数15分,在平时作业总分50分中的占比为30%)

平时作业展示工程对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等内容,深入分析和评价工程与社会的关系,工程对社会的影响。内容难度适中,体现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形式与分值是否合理、并能够支撑课程目标3?

 

R是 £否

课程目标4:培养人文科学素养,深入理解工程伦理相关概念和基本规范,培养工程伦理意识,理解职业道德和规范;

8.2

平时课堂成绩及作业

a41

5

平时课堂问答/平时作业(课程目标4对应的作业分数5分,在平时作业总分50分中的占比为10%)

平时作业、期中展示中涵盖价值观培养、中国国情等内容,深入理解个人、工程与社会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内容难度适中,体现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形式与分值是否合理、并能够支撑课程目标4?

 

R是 £否

期中分组答辩展示

a42

5

期中分组展示PPT及书面报告(课程目标4对应的期中展示分数5分,在期中展示总分20分中的占比为25%)

课程目标5:在工程实践中,遵守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规范,提高工程伦理决策能力,履行社会责任;

8.3

平时课堂成绩及作业

a51

5

平时课堂问答/平时作业(课程目标5对应的作业分数5分,在平时作业总分50分中的占比为10%)

平时作业中涵盖人文社会科学的素养、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和规范的内容;

期中分组展示和期末展示的内容涵盖工程伦理的分析与思考、职业道德和规范等内容。内容难度适中,体现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形式与分值是否合理、并能够支撑课程目标5?

 

R是 £否

期中分组答辩展示

a52

5

期中分组展示PPT及书面报告(课程目标5对应的期中展示分数5分,在期中展示总分20分中的占比为25%)

课程目标6: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有效沟通及交流能力;

9.2

期中分组答辩展示

a62

5

期中分组展示PPT及书面报告(课程目标6对应的期中展示分数5分,在期中展示总分20分中的占比为25%)

期中期末的集体展示中涵盖工程伦理、职业道德和规范的内容,能够针对实际案例理解并遵守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规范,提高工程伦理决策能力,履行社会责任。内容难度适中,体现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形式与分值是否合理、并能够支撑课程目标6?

 

R是 £否

期末分组答辩展示

a63

5

期末分组展示PPT及书面报告(课程目标6对应的期末展示分数5分,在期末展示总分30分中的占比为16.7%)

课程目标7:提高工程交流及写作能力,培养有效沟通及交流表达能力,包括撰写报告、陈述发言、清晰表达或回应指令。

10.1

 

平时课堂成绩及作业

a71

15

平时课堂问答/平时作业(课程目标7对应的作业分数15分,在平时作业总分50分中的占比为30%)

平时课堂及作业中涵盖互相合作完成小组作业,期末展示为分组制作PPT和报告、并进行分组集体展示,综合考察学生团队合作、有效沟通能力,以及清晰表达和倾听等综合能力。内容难度适中,体现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形式与分值是否合理、并能够支撑课程目标7?

 

R是 £否

期末分组答辩展示

a73

5

期末分组展示PPT及书面报告(课程目标7对应的期末展示分数5分,在期末展示总分30分中的占比为16.7%)

课程目标8:认识和理解工程管理的基本概念和一般流程。

11.1

平时课堂成绩及作业

a81

5

平时课堂问答/平时作业(课程目标8对应的作业分数5分,在平时作业总分50分中的占比为10%)

平时课堂及作业中个人报告撰写、互相合作完成小组作业等写作任务,课堂中设置了非常多的问答及陈述发言内容,考察并培养清晰表达的能力;

期末展示为分组制作PPT和报告、并进行分组上台进行集体展示和演讲,由老师和台下听讲的同学进行评分和点评。内容难度适中,体现课程目标。

考核内容、形式与分值是否合理、并能够支撑课程目标8?

 

R是 £否

期末分组答辩展示

a83

10

期末分组展示PPT及书面报告(课程目标8对应的期末展示分数10分,在期末展示总分30分中的占比为33.3%)

课程考核方案合理性审核意见

考核内容全面,考核形式合理,能支撑《工程与社会》课程的8个课程目标,对应关系明确,所占分值比例合理,能客观反映学生掌握工程、工程社会学、工程伦理基本概念;了解个人、工程与社会的关系,学会处理工程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正确理解和评价工程对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理解应承担的责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理解并遵守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规范,提高工程伦理决策能力,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培养有效沟通及交流能力,提高工程交流及写作等综合能力。

课程考核方案的合理性审核结论

 

R合理 £不合理

审核人:课程负责人    胡海涛                                            

 

 

课程总结:

日期 详细信息 截止时间